联系我们
0591-83909902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1-12-16 10:09:00  
各设区市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充分发挥高校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课程,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更加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高校立德树人成效更加凸显,形成“校校有特色、课课有思政、师师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到2023年,选树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项,遴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00个,建设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设立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0项,产生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
  二、主要举措
  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精神、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为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科学修订培养方案。结合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核心内容,全面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构建以思政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明确各类课程建设重点,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全面覆盖,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
  (二)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别课程的属性特点,系统挖掘和梳理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参考元素和案例,编制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立课程思政操作规范,明确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使专业课教师能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找准角色、做出特色。对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教育学类,理学、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和艺术学类等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开展“课程思政进大纲”专项工作,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要在各类专业课程中传承和弘扬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以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福建精神、“四史”学习教育、伟大建党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抗疫精神等为主题,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福建故事”系列主题宣传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要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三)创新课堂思政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思政元素进教学大纲、进教案课件、进考核评价。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广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法创优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统筹推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充分挖掘区域优质育人资源,利用各类红色场馆、创新创业基地等场所,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双百三级三创联动”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激励和推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师德师风、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教师思政育人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力。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探索虚拟教研室模式,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评选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努力培养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五)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双一流”、应用型高校、“双高计划”建设和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及一流课程建设等评价考核,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院系教学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开展实质性评价。加强日常监测,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表现考察,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健全教师荣誉制度,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教改立项的优先要求。在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调动各方建设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六)深化课程思政研究。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教研,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统筹资源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在省级、校级教改研究项目中优先支持课程思政类、专业思政类研究课题。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及一流(高水平)专业(群)、一流课程建设的内涵要求,加大对高水平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汇编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
  (七)优化课程思政管理。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规章制度,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资源配置优化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课外实践各环节。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制度建设与执行,健全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加强教学督导团队建设,完善学生评教制度,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完善教材规划编写选用和审核机制,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定期开展教材专项检查,加强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设。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省教育厅成立以厅领导为组长、相关处室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委托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成立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交流与咨询搭建平台。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制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并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各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统筹推进教学改革,协调落实重点任务。
  (二)强化支持保障。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支持引导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统筹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相关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资源配置、师资培养培训的正常开展,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条件保障。
  (三)强化示范引领。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探索建设“国家—省—校—院(系)—专业—课程”六级课程思政示范体系,形成“一校一特色”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打造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品牌,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附件:1.福建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准(试行)
     2.福建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试行)
              
 /uploadfile/2022/0408/20220408101542519.doc
 
 
                              福建省教育厅          
2021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