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倒计时
  • 00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讲话摘录

    发布日期:2020-11-24 16:18:46 浏览次数:

    【字体: 】  【 打印此文

      “一个纲领性讲话”即陈宝生部长代表部党组作的重要讲话,明确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提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三个不合格”和“八个首先”。“三个不合格”是指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书记校长是不合格的书记校长,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八个首先”是指高校领导的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的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一个战略性意见”即《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落实好这个文件,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高校应从做好“八个一”着手,落实一个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一个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突出一个基础地位,本科教育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强化一个基本抓手,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是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打造一支育人队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完善一套协同机制,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强化科教协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下好一步“先手棋”,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育一流质量文化,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首要指标,使之成为大学精神的核心。
      “一组领跑计划”即“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为目标,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全面服务于竞争力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法治中国、形象中国、教育中国、科学中国建设,这是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施工方案,目前已全部正式发布。
    面对本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坚持把“四个回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回归常识,学生要刻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回归本分,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回归初心,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回归梦想,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做强,而是把国家做强,回归梦想要落实到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
      本科教育要突出三大理念:学生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使教学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学生。产出导向。强调教育的“产出”质量,也就是毕业生离校时具备了什么能力,能干什么、会做什么。持续改进。有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并能够持续改进,是一所学校成熟和负责的表现。要建立完善“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敏捷响应-有效改进”的质量改进循环机制。
      ——摘自《全面把握形势 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全面发挥教指委作用》(2018年11月1日)
     
      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指出:1.不能把高校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要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2.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3.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总理指出:1.高校要找谁定位、发挥优势,坚持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2.着眼培养适应就业、能够创业、勇于创新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3.统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
      学术型人才培养--知识发展的逻辑体系--学科逻辑
      应用型人才培养--行业发展的逻辑体系--技术逻辑
      应用型大学是类型,不是层次!一流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体系完备成熟的标志!
      ——摘自《新时代 新使命 新道路 瞄准服务域建好建强地方应用型大学》(2018.11.23)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
      为什么要如此看重课程?我们有四个基本判断:第一,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但它要解决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第二,课程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软肋,是一个关键问题。第三,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第四,习近平总书记说评价学校好与坏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而课程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
      “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什么是“水课”?“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
      什么是“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其一,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其二,创新性。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讲你听;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不是简单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培养学生去探究,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挑战度是指课程一定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要认真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做保障。
      把“金课”建设要求落实到具体观测点上,形成可量化、可检测、可评价的“硬杠杠”和“硬指标”,把“金课”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没有“金课”、好课,就不能成为国家的一流专业。
      ——摘自《建设中国“金课”》(2018.11.24)
     
      过去的说法是“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现在新时代的说法是“质量意识、质量革命、质量中国”
      专业结构这件事一定要做好,我们要把握“四个关系”,“四个着力”。
      “四个关系”第一,关系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关系服务,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三,关系引领,高等教育要变成克强总理说的“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人文精神的高地”。要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专业不行就引领不了。第四,关系根本,关系总书记讲的“根本任务、根本标准”。
      “四个着力”第一,要着力解决脱节的问题。坦率地说,我们的专业很多是自娱自乐,跟社会脱节、跟经济脱节、跟创新脱节。第二,要着力解决融合的问题。着力解决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医教融合、校企结合、校地结合等方面的融合问题。专业本来就是面向社会需要的职业而设立的,自娱自乐、不融合就是脱离。第三,要着力解决支撑的问题。高等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支撑着社会经济发展。支撑不了,解决不了“底座的问题”,就没法办好。第四,要着力解决引领的问题。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引领。专业就是引领落地的地方。高等教育要发挥火车头的引领作用,高等教育的专业必须真正能够引领。所以,要解决脱节的问题、解决融合的问题、解决支撑的问题、解决引领的问题,把这四件事要解决好。
      ——摘自《吴岩司长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9.6.20)

      一流课程建设标准:“高阶性”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维。“创新性”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
      ——摘自《严起来,难起来,实起来,忙起来把本科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2019.8.28)
     
      新工科建设正在改变高校教与学的行为,正在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正在改变学校评价体系与资源配置方式,正在改变工科学生的人生命运,正在改变产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要持续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新工科”必须主动拥抱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互联网+高等教育”和“智能+高等教育”新形态,加快建设慕课、虚拟仿真实验、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等新形态教学资源,加快形成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高等教育云服务体系,加快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加快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变轨超车”。做实践先锋,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新工科”要深化与产业合作,积极试点共建共享校企(院、所)实践育人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现代产业学院,积极开展与重点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等举措,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摘自《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2019.10.26)
     
      教育的任务: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四高的教育:1、建立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的高级阶段教育。2、建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上的高水平教育。3、实现时时处处人人、随心随时随地的高质量教育。4、建立在互联网+、智能+新技术新方法基础上的高阶性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
      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敢闯会创是新时代培养优秀卓越人才核心要素。
      引领人才培养范式变革:
      1.育人理念:从业就业教育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2.体制机制: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3.质量标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名合格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必备内容;4.技术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升级教育教学;5.教与学范式:“单声道”模式到“双声道”模式;6.质量文化:培育大学创新创业文化成为大学质量文化的核心要素。
      ——摘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刻变革》(2019.11.19)

      产教融合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手段,是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必须从调结构、促升级,创机制、破壁垒等方面寻求突破,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助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织交融、引领发展。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机制: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有效激发了各方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已经成为教育战线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摘自《融合发展 协同攻坚——以产教融合推进“质量革命”》(2019.11.30)
     
      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深化新工科建设、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持续推进新农科建设。
      ——摘自《谋大局 应变局 开新局 落实落实再落实提高提高再提高》(2020.6.15)
     
      高等教育普及化至少有四个新特征,第一个多样化,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发展路径、发展类型是多样化的;第二个学习化,叫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第三个个性化,如果普及化以后,每个人还是像工厂的模子一样而没有个性化的话,普及化是个假普及化。第四个治理体系现代化,要特别警惕我们的身子进入了普及化,脑子还在大众化,习惯还在精英化,特别重要的,要把我们的金字塔理论变成五指山的理论。
      ——摘自《走进新时代赢得新时代 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2020.8.4)
     
      以全面推进“四新”建设为工作主线,抓教师、促教学,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第一,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教师潜心育人。落实好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视频会议精神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团队、教学名师、示范中心,在全国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标杆,联合用药、精准滴灌,把课堂变成思政与专业无缝衔接的金课,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引导各门专业课教师探准课程中真善美思政教育资源,深度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特别是要结合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全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夯实教师发展基础。研究制定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意见,推动高校恢复设立或完善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实现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引导高校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打造追求卓越教学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使卓越教学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以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和方法、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推动实现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全覆盖。
      第三,全面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面对新阶段、新变化、新形势,要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在大规模在线教学成功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新形态,推进教育观念革命、课堂革命、技术革命、方法革命,激发教与学的活力。将于12月份举办首届世界慕课大会,发布《世界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成立“世界慕课联盟”,充分利用大规模在线教学的经验,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慕课建设方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贡献中国在线教学的经验与智慧,把大会办成世界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形态发生重大改变的标志会议,推动实现变轨超车。
      ——摘自《吴岩: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2020年10月20日)
    学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永泰葛岭学院路1号 邮编:350715 咨询热线:0591-83909908 0591-83909902